米乐直播安装下载
全国客服热线:

0519-83188355

经典案例

共情三部曲:从守望相助到感同身受再到不由自主

来源:米乐直播安装下载    发布时间:2024-04-14 12:56:42

  最外边一层的是同情和关心,是基于共情采取了「守望相助」的行为,是经过了思考的有意识的反应。多见于“情绪的感染”,比如看电影被感动的泪流满面,往往是一种“情感的投射”。 对于相同的事件,有人报以同情,有人就不以为然,多半跟情感投射有关。同情是激活了你的相同的情感开关,使你卷入你的主观体验当中,但是你们经历的过去未必一致。

  中间的一层是「感同身受」,也就是共情的核心层次,比情绪感染更进一步,是体验过了相同的处境,充分了解他人的当前的体验,有了同样的感受和理解。比如演员去体验生活之后才能真正地理解角色的状况,知道怎么「为他人着想」。 这里有了更多的卷入部分,就是在自己身上去扮演那个人的一切一切的体验和感受。往往会造成“替代创伤”,但是从“共情”的角度讲,正是因为替代创伤的发生,那是最最好的“共情”。

  最内部的一层叫「不由自主」,也就是不经思考的、无意识的情绪感染。就像是在办公的地方中突然听到大声吵闹,大家会惊慌失措;副驾驶座位的人打瞌睡,司机也会感到困倦。这是人人都会有的下意识的反应。 比如老师讲到的那个一岁宝宝可以共情到妈妈的悲伤,这属于共情的天生部分,是人类情感的“同频共振”现象。详见早期的母婴关系中,非语言的情感分享过程。

  共情和同情是不同的:共情需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进入角色的本位感,像演电影的人;同情则是指对他人的处境和痛点产生关怀理解,与共情不同,同情有身在局外的意思,像看电影的人。

  一般来说,能怀着同情心已经很是难能可贵了。但是,仅怀着表层的同情心还是不够的,因为同情心仅仅是对受助者痛点的同情和关心,还没有真正深入理解和体验被帮助者确切的需要和处境,不够深刻和贴近感受。

  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缺少共同的体验,基于主观的投射性的理解和臆想,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好心未必办好事」。

  “共情”从本质上还可以这么说:治疗是通过对病人所有的情感体验加以构建。我们将“去加以构建”就带有我们主观的成分,是用我们的经验、情感体验去建构病人的所有的情感体验。在自己身上运用病人的运作模式,对他进行部分和暂时的认同。

  通俗点讲,我们在“共情”的时候需要完全放弃自我,然后进入到对方的运作模式。他是怎么来感知体验周围世界的,是处在一种什么情绪状态,认同的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这样一个时间段我们就没有自我,当然,这个程度的把握是十分艰难。 问题是咱们不可以长期处在共情的状态,那样就不能展开咨询工作了。就像一个演员,要诠释那个角色而不是成为那个角色。从过度的卷入参与转变到拉开一定距离的观察,即:观察者。

  所以“共情”对治疗师有情感上的要求,要求不断的进行自我审视。 这也是我们大家常常所说的“第三只眼”,做到这个非常不容易。一方面,要感同身受。另一方面,要跳出来观察,这对于一个人自我功能的要求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