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米乐直播安装下载 发布时间:2025-04-29 13:57:22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堆龙德庆区委、区政府始终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本栏目通过刊发堆龙德庆区广大干部职员学习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心得体会及思考感悟,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学而不怠、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以学习增底气、养才气、树志气,通过学习积淀产生一系列“裂变”反应,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理清工作思路、明晰工作举措、补齐工作短板,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堆龙篇章的生动实践。
习强调,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建设,聚焦现阶段农民群众需求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重点实事,抓一件成一件,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乡村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党中央、国务院格外的重视乡村建设,出台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为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区农村各镇(街道)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在乡村建设中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避免“一刀切”和“齐步走”的盲目做法。
合理谋划布局、分类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规划是开展乡村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火车头”,必须顺应人口“空心化”形势,对县域内各地资源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条件等全盘掌握,统一进行规划,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资源集约化利用的合理布局。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村庄建设优先序,对建设条件成熟、有需求的村庄优先规划,对不需要编制规划的村庄可在县乡国土空间规划中管控引导或制定通用规定管理,不硬性规定完成时限和指标,不盲目追求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村庄建设“齐步走”。
突出地方特色,探索融合地域特点的乡村建设模式。在乡村建设中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风貌。可以通过挖掘当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民俗风情、自然景观等资源,最大限度保留和修缮古树、古建筑、直龙苯教寺庙遗址等历史遗迹,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和文化品牌。同时,还要注重乡村建筑的风格设计和环境整改治理,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和品质,让当地群众油然而生归属感、自豪感。
强化产业支撑,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在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提高种粮收益的基础上,做好“土特产”文章,在乡村建设中要紧紧围绕当地的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深入挖掘青稞、牦牛、蔬菜、藏鸡、奶牛等优势品种,支持开展适合高原天气特征情况的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配套实施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电商销售、休闲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打造一批“绿色”“有机”“健康”农业品牌精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紧扣实际完善基础“软硬件”设施,让农牧民真正得到实惠。坚持把“政府想做”和“群众想要”有机统一,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结合实际,聚焦广大农牧民迫切想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做好危房改造、公路及桥梁管护、农村安全饮水、网络通信、村级寄递物流服务设施建设、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设施建设等工作。着重围绕“一老一小”重点人群,实施教育发展“六个提升”工程,试点推行教育联盟模式,促进县域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推进“智慧医疗”“三医”联动改革、“组团式”等医共体建设,渐进式提高城镇和乡村居民基本养老金。以点及面推进县乡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农牧民群众可感可及。
打造良好生态环境,让农村面貌更美更靓。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擦亮生态宜居的乡村底色。抓实抓好农村“厕所革命”“四清两改”村庄清洁行动和村庄绿化行动。继续推进“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加强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营监管,不断提高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水平。持续巩固“人畜分离”成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创新秸秆、废弃农膜、厨余垃圾、畜禽粪污等资源回收利用途径,加强重点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积极做出响应南北山绿化工程,有序推进堆龙河流域造林绿化和“四旁”植树行动。严格落实草原保护制度,完善森林、湿地、草原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水生态保护、野生动物侵占草场资源补偿机制。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强化河道采砂规划刚性约束,强化河湖巡查监管。持续推进镇、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立标及环境问题排查整治。
未来,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建设将成为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乡村建设的模式和方法,注重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特色,加强产业支撑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同时,还要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为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